2000年2月下旬。
韩国,汉城。
春寒料峭,尚未完全从金融风暴余波中恢复过来的城市,却已然显露出其后世被称为“韩流”策源地的些许端倪。
街头巷尾,.T.的海报尚未完全褪色,.S.、.L等女子偶像团体的甜美形象也占据着年轻一代的视野。
然而,在电影市场,此时的韩国依然是好莱坞的天下。
《黑客帝国》、《星球大战前传1》的余温犹在,本土电影虽因《生死谍变》的成功提振了信心,但在市场份额上仍处于苦苦追赶的态势。
至于中国电影?
在普通韩国民众乃至大多数影评人眼中,几乎等同于“不存在”或“落后”的代名词。
他们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八十年代引进的少数几部功夫片,或者是一些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但叙事缓慢、色调灰暗的“乡土艺术片”上。
对于现代中国的都市面貌、青年人的情感世界,他们一无所知,也缺乏了解的渠道。
刻板印象根深蒂固:一个庞大却略显土气、发展迟缓的邻邦,其电影产业自然也难以产出符合现代化、国际化审美的作品。
在这种背景下,泰元娱乐社长郑泰元,要将一部来自中国的青春爱情片《初恋这件小事》推上韩国银幕,其难度可想而知。
这不仅是商业冒险,更像是一场文化上的“逆流”行动。
过去两个多月,郑泰元几乎动用了自己积攒的所有人脉和手段。
他频繁出入文化观光部、韩国影像资料院以及映像物等级委员会,西装革履之下,是塞满了各种“心意”的信封和看似不经意递上的珍贵礼物。
他巧舌如簧,向官员们描绘着中韩文化交流的美好图景,强调引进这部在中国创下票房奇迹、引发社会热议的影片,对于增进韩国年轻一代对中国的了解、促进双边文化互动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他甚至暗示,这可以作为响应政府“文化立国”战略、拓宽文化引进渠道的一个“典型案例”。
同时,他对各大院线的负责人则是另一套说辞。
他拿出《初恋这件小事》在中国市场的票房数据简报(经过精心翻译和美化),强调其以小博大的商业潜力,并承诺泰元娱乐将投入“不亚于本土中等制作电影”的宣发费用。
当然,一些“私下里的谅解”和利益分享承诺,也是打通关节的必要润滑剂。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质疑和白眼是家常便饭。
“中国电影?有人看吗?”“青春片?能比得过日本偶像剧吗?”类似的疑问不绝于耳。
主流的热门档期,如寒假(1-2月)和暑假(7-8月),早已被好莱坞大片和备受期待的本土制作瓜分殆尽,院线方根本不愿冒险将黄金场次留给一部“未知”的中国电影。
最终,凭借着一股韧劲和某些上不得台面的运作,郑泰元总算撬开了一道缝隙。
《初恋这件小事》定档于2000年3月10日,一个不温不火的春季档期。
此时学生寒假已过,暑期未至,并非传统的观影高峰。
但郑泰元自有算计:避开大片扎堆的锋芒,或许更能让这部风格清新的影片脱颖而出。
而且,韩国社会普遍实行周末双休,周末票房占比通常能达到全周的60%甚至70%,只要口碑能发酵,依然有机会。
拿到了上映许可,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对“中国制造”抱有偏见的韩国观众,愿意走进影院。
郑泰元深谙营销之道,他仔细研究过王盛在中国为《初恋这件小事》策划的一系列宣传方案,决定将其核心策略“一比一复刻”到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