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新的时代来了

轮到韩三坪发言时,他没有立即反驳,而是将面前的一份文件轻轻推了推。

那是过去两年北影厂的业绩报告,以及《30天》、《那山那人那狗》、《当幸福来敲门》等影片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成绩汇总。

数据翔实,案例鲜明。

“领导,各位同志,”

韩三坪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我们坚决拥护总局关于组建电影集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

北影厂作为国有电影骨干企业,理应在这场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贡献力量。”

他话锋一转:“但是,我认为,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优秀的品牌和成功的模式,而是为了更好的激发活力,创造更大的价值。北影厂,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块金字招牌,一套在过去几年市场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创作和生产机制。”

他指着业绩报告上的数字:“从《30天》近亿票房,到《那山那人那狗》海外发行创汇,再到眼下《当幸福来敲门》引发的全国性讨论和持续攀升的票房,这不仅仅是运气,这背后是北影厂在市场化改革中摸索出的一条路子,是我们整合内部资源、大胆启用新人、敏锐捕捉社会脉搏的能力体现。

‘北影厂出品’,在观众心中,在行业内,已经重新树立起了质量、口碑和市场号召力的标杆。”

他环视一周,目光锐利:“如果简单地打破建制,将北影厂完全消化到集团内部,这套刚刚成型、正在焕发勃勃生机的机制很可能随之瓦解。这不仅是北影厂的损失,更是即将成立的集团的整体损失。

一个失去了核心创作活力和市场品牌辨识度的集团,就算规模再大,恐怕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合力,反而可能陷入‘大而不强’的困境。”

接着,他提出了北影厂方面的核心诉求:“我们建议,在即将成立的中影集团框架内,保留北影厂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制片机构。

它不再是完全独立的法人,但在创作规划、项目开发、人才使用、制片管理乃至部分收益分配上,应享有较大的自主权,成为集团内部一个强大的、品牌鲜明的‘制片中心’。”

这个提议,显然与中影公司方面“完全融合”的思路产生了直接冲突。

会议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支持“完全融合”的一方强调统一指挥、减少内耗的重要性;支持“保留相对独立性”的一方,则主要以韩三坪为代表,强调品牌价值、创作规律和已形成的市场机制。

争论的焦点,还包括儿影厂的去向。

眼看北影厂力争独立地位,儿影厂厂长也鼓起勇气,陈述了儿童电影的特殊性和保留专门制片力量的必要性。

会议一度陷入僵局。

总局领导静静地听着双方的辩论,手指偶尔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在休会间隙的私下沟通和后续的会议中,韩三坪展现了出色的谈判技巧和战略眼光。

他不再固守北影厂的“完全独立”,而是强调“相对独立性”和“集团内优势互补”。

他主动提出,北影厂可以将其强大的发行网络和部分管理职能交由集团统一整合,以支持集团的整体发行和管控能力。

同时,他也暗示,北影厂目前强劲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势头,对于新集团的资产质量、现金流和市场信心至关重要。

他还提出了一个更具建设性的方案:既然要保留北影厂的制片品牌和活力,何不借此机会,进一步整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