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历史的窗口期

韩三坪先做了简短的动员,肯定了《家和万事兴》的成绩,感谢了大家的付出,然后直接抛出了“大规模生产电视电影”的计划,以及设立电视台固定栏目和开拓VCD市场的双重保障。

台下顿时响起一阵兴奋的议论声。

对于很多苦于没有项目机会的编剧和导演来说,这无疑是天降甘霖。

虽然单部投资可能不如电影甚至长剧,但机会多、周期快、见效明显,更能磨练手艺。

接着,王盛走到台前,接过话语权。

他没有过多废话,直接切入实操层面。

“经与韩厂长研究决定,我们将立即重组资源,先期成立四个电视电影摄制组。”

王盛声音清晰,传遍会场:“这四个组,将作为第一批主力,同时开工,力争在春节后就能有第一批成品出炉!”

他目光扫过台下:“摄制组负责人如下:

第一组,由霍健起导演负责。霍导刚刚完成《家和万事兴》的联合执导,经验丰富,当仁不让。”

霍健起微微颔首,表情沉稳。

“第二组,由吴一一导演负责。吴导在外磨炼了四个多月,有丰富的现场执行经验,擅长高效完成拍摄任务。”

吴一一脸上露出激动之色,用力点了点头。

“第三组,”王盛顿了顿,目光看向一位五十多岁的男导演:“由霍桩导演负责。”

霍桩是北影厂的老导演,表演系出身,执导过《无名三侠客》、《痴男狂女两世情》等多种风格作品,是个工兵型的快枪手。

“第四组。”

王盛看向另一位把科班、二代、青壮派三个标签汇集一身的导演:“由张扬导演负责。”

张扬的父亲是著名导演张桦勋,曾执导《神秘的大佛》和《武林志》等经典影片。

1986年,张扬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但后来因中戏招收插班生而转学到中戏导演系,199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电担任导演。

张扬原本在琢磨自己的电影处女作《爱情麻辣烫》,但韩三坪找他爹谈了谈,许诺,只要张扬业务完成的不错,厂里就支持他拍正儿八经的电影,张扬一琢磨,电视电影那也是电影,正好练练手,便接下了这个活。

跟总收益3%的提成,没一点关系!

宣布完导演任命,王盛看向编剧区域:“接下来,是重中之重——剧本。我们要的是‘快’,但绝不能‘滥’。

题材可以广泛,但故事必须扎实,要贴近生活,有真情实感,或者有独特的类型片吸引力。”

他点了几个名字:“苏小薇老师……还有在座的各位编剧老师,希望大家都能拿出你们的看家本领,或者新颖的想法。”

王盛接着大致划分了几个创作方向:

“一、现实题材:聚焦当下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家庭、职场、情感,要接地气,能引起共鸣。

这是主流,也是基本盘。

二、轻喜剧/温情喜剧:延续《家和万事兴》的成功经验,制造欢乐,适合合家欢观看。

三、类型片尝试:可以适当探索悬疑、都市爱情等类型,丰富片库,吸引不同口味的观众。

但成本要严格控制。

四、名著改编或历史小故事:选择适合短篇呈现的经典片段或历史轶事,保证文学性和观赏性。”

“故事情节要紧凑,人物要鲜明,矛盾要集中,符合90-120分钟的叙事容量。”

王盛强调:“各位编剧老师,接下来我们会分组讨论,大家有什么成熟的构思或者想法,现在就可以开始酝酿。我们需要的是能量产的好故事,而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