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盛影传媒联合出品”的字样,也首次出现在如此重量级的主旋律影片的片头。
这对于许多因为《30天》、《垫底辣妹》等商业片而熟悉并信赖“盛影”品牌的年轻观众来说,无形中消解了对传统献礼片的些许距离感,让他们对这部题材严肃的影片也产生了“或许会不一样”的观看欲望。
在这股宣传热潮的顶峰,九月下旬的某一天,《中国青年报》文化版块的显要位置,刊登了一篇署名为“王盛”的影评,标题为《于无声处听惊雷——期待中的》。
这篇影评迅速被《人民×报》、《光明插报》、《文艺报》等数十家主流及专业媒体转载,引发了更广泛的关注。
王盛在文章中,巧妙避开了具体的剧情泄露,而是从几个独特的角度切入:
他首先高度赞扬了剧组为真实还原历史所做的努力,“听闻为重现戈壁滩的艰苦环境,主创团队深入西北,演员们减重、曝晒,力求形神兼备,这种对历史的敬畏、对艺术的虔诚,本身就是对‘献礼’二字最深刻的诠释。”
接着,他笔锋一转,谈及影片可能蕴含的精神内核:“我相信,《横空出世》不仅仅是对一段辉煌历史的复刻,更是对一种精神的呼唤。
那是在一穷二白中自力更生的志气,是在封锁打压下隐姓埋名、甘当基石的无名英雄们的信仰,是中华民族在任何时代都不能丢失的‘争气’精神。
这种精神,于当年是石破天惊的巨响,于今日,或许也能成为激励我们面对任何挑战的‘惊雷’。”
最后,他将影片与时代背景相连:“在这个特殊的年份,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来回望来路,凝聚人心。
电影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艺术之一,承载这样的使命,恰逢其时。
我相信,《横空出世》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让年轻一代理解,何为国家的脊梁,何为真正的浪漫。”
这篇影评,既有对影片艺术追求的肯定,又有对精神价值的升华,还巧妙地将历史与当下勾连,文笔老练,立意高远,完全不像出自一个以商业片闻名的年轻导演之手。
它既符合主流舆论导向,又因其作者的特殊身份(王盛)和真诚的口吻,成功地在官方宣传之外,为影片注入了一股更具亲和力、更易引发知识阶层和年轻人共鸣的吸引力。
“连王盛都这么推崇,这电影看来不光是说教啊!”
“说得我都想去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惊雷’了。”
“盛影出品的,质量应该有保障吧?”
诸如此类的议论,在读者中悄然流传。
于是,在《开心家族》片场有条不紊的拍摄间隙,在《垫底辣妹》持续收割二轮市场的利润之时,在《甲方乙方》剧组历经波折后终于重新艰难运转的背景音下,一九九九年九月末的中国电影市场,所有的目光和期待,都聚焦于那部即将在十月一日“横空出世”的史诗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