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实话实说

“所以您并不认同电影美化了现实,或者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小崔追问。

“我认为电影是‘提炼’了现实,而不是‘美化’。”

王盛纠正道:“我们把很多下岗工人身上可能分散存在的坚韧、智慧集中到了陈建国身上,是为了戏剧效果,也是为了更强烈地传递那种精神。

我们呈现了痛苦,也没有回避卖血、住澡堂这样的残酷细节。电影的结局是开放的,陈建国只是融入了人海,未来依旧未知。

这怎么能说是美化呢?这恰恰说明,个体的奋斗需要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前路依然漫长。”

小崔若有所思,然后转向观众:“听了王导的解释,大家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一位中年男观众接过话筒,情绪有些激动:“王导,谢谢您拍了这部电影!我就是从东北下岗来的京城,电影里很多情节我看着都掉眼泪。有人说这是毒药,我不同意!它让我觉得,我还能拼,为了孩子,我也得拼下去!”

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女性则提问:“王导,您好。我是一名记者。我想问,您认为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在反映社会问题时,应该如何把握尺度?是应该更多地给予希望,还是应该更深刻地揭露矛盾?”

王盛看向她,认真回答:“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认为,深刻的揭露与温暖的希望并不矛盾。

只揭露不给予希望,是冷酷的;只给希望而不触及真实,是虚浮的。《当幸福来敲门》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我们展现了伤痕,但更想传递的是疗愈的可能,是人性中不灭的光辉。这个尺度很难把握,但我们努力去做了。”

问答环节气氛热烈,王盛的回答既有情感温度,又不乏理性思考,时而幽默,时而恳切,逐渐赢得了更多观众的理解和掌声。

节目最后,小崔总结道:“感谢王盛导演今天来到《实话实说》,和我们分享了这么多创作背后的思考。

电影是现实的镜像,也是理想的微光。无论外界评价如何,《当幸福来敲门》确实敲开了很多人的心门,引发了广泛的思考。这本身,或许就是电影艺术最大的价值所在。”

……

十二月十三日,星期日早上,《实话实说》特别节目“电影与现实:《当幸福来敲门》的戏里戏外”如期播出。

此时,《当幸福来敲门》上映已近两周,累计票房正向两千万关口稳步迈进,而关于它的争论仍未停歇。

节目的播出,如同在王盛持续多日的沉默后,投下了一颗清晰有力的石子。

王盛在节目中的表现,沉稳、真诚、言之有物,既没有回避争议,也没有居高临下地进行说教。

他关于“电影提炼现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词典”、“挣扎本身具有意义”等观点的阐述,通过泱视的平台,传递到了千家万户。

许多原本持批评态度的观众,在看完节目后,态度有所缓和。

“原来他是这个意思……”

“听他这么一说,好像更能理解这部电影了。”

“至少他敢站出来说,而且说得在理。”

当然,争议不会因一档节目而完全平息,但舆论的声浪中,开始出现更多理性讨论的声音。

王盛的这次发声,是为自己和电影进行了一次强有力的“正名”,将公众的注意力,部分地从对电影叙事本身的争论,引导向了对其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更深层次探讨。

《当幸福来敲门》的热度,因这次《实话实说》的播出,再次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