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一九九八年四月三日,星期五。
京城的清晨,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尚未完全苏醒的城市。
王盛轻轻带上了李晓冉住所的房门,走出单元楼。初春的凉意扑面而来,让他精神为之一振。
……
来到北影厂。
早上八点半,北影厂会议室。
窗帘紧闭,隔绝了外界的光线与窥探。
室内烟雾缭绕,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只稀疏地坐了六七个人,除了厂长韩三坪和王盛外,其余皆是北影厂最核心的管理人员,每一位都是历经风雨、在北影厂拥有深厚根基的人物。
韩三坪坐在主位,面色沉肃,手指间的香烟燃了半截,烟灰积了长长一截,显示出他内心的不平静。
“人都到齐了,关门会议,内容不出此屋。”韩三坪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严肃。他掐灭了烟头,开门见山:“今天叫大家来,只为一件事,‘北影集团’的推进,遇到了硬钉子。”
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也似乎在给众人一个心理准备的时间。
“上次内部研讨会后,我向总局领导详细汇报了我们的构想。领导层面……意见并不统一。”
韩三坪语速缓慢,每个字都像石头一样砸在桌面上:“有支持的,认为我们思路清晰,有成绩打底,敢于探索,符合改革精神,应该鼓励。但是,反对的声音……更响亮,也更具体。”
他拿起桌上的一份内部通讯稿复印件,抖了抖,却没有念,而是直接说出了核心内容:“反对者,或者说,另一派有实力、有想法的同志,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整合方案。这个方案,不是以我们北影厂为核心,而是以——中国电影公司为核心!”
“什么?”
“中影?他们想干什么?”
会议室里立刻响起了一阵压抑的惊呼和议论声。
韩三坪抬手,用力向下压了压,示意安静,他继续道,语气带着一丝冷意:“他们的方案是,以中国电影公司为龙头,整合我们北影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CCTV-6)、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一个所谓的‘仲影集团’!”
“仲影集团?”一位分管生产的副厂长猛地一拍桌子,脸色涨红:“这名字什么意思?把我们北影厂吃了?连厂名都要没了?凭什么!他中影凭什么!”
“就是!统购统销的时代,他们坐在发行端,卡着我们的脖子,利润大头都被他们拿走了!现在我们好不容易自己闯出一条路,有点家底了,他们又想来摘桃子?”
另一位老资格的×委成员气得胡子都在发抖,“凭什么还要我们被他们整合?要整合,去整合儿童厂、青年厂那些困难户去!想动我们北影厂?没门!”
“接受不了!绝对接受不了!”
“这是要把我们打回原形啊!”
群情激愤,会议室里充满了愤怒与不甘的气氛。
北影厂这两年凭借自身努力打下的江山,积累的财富和声望,让他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底气和话语权,此刻却面临可能被“吞并”的命运,这种落差感和屈辱感,让这些把小半辈子都奉献给北影厂的老人们难以接受。
王盛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韩三坪所说的“仲影集团”方案,他并不陌生。
在原本的时间线上,这正是在行业改革和集团化浪潮中,最终落地实施的方案之一,或者说,是某种历史惯性的体现。
中影凭借其长期把持全国发行网络的特殊地位和行政级别,在资源整合中占据优势,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他更知道,历史的轨迹已经因为他的出现而发生了偏转。北影厂不再是那个需要仰人鼻息、等待救济的困难户,它拥有了强大的自我造血能力、市场化的团队和一套初步被验证可行的运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