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不爱看,上座率低,我们即使给予再高的分账比例,电影厂实际拿到手的钱也可能有限,甚至可能因为排了国产片而挤占了更有市场潜力的影片,导致整体收入下降,影响公司正常运营和职工队伍稳定。”
他旁边一位来自岭南省公司的老总立刻附和:“朱总说得对。我们不是不想支持,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影院运营成本越来越高,设备更新、人员工资、房租水电,哪一样不是钱?
如果分账比例向制片方倾斜过多,我们发行放映环节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很多中小影院可能真的就维持不下去了。到时候,损失的还是整个电影市场的放映终端,最终受害的还是所有电影人,包括电影厂。”
另一位北方大省的老总则把矛头指向了电影厂自身:“说到支持,我们更希望电影厂能多拍一些像《疯狂的彩票》、《婚纱》这样接地气、观众喜闻乐见的片子。
而不是总盯着那些叫好不叫座、脱离群众的所谓‘艺术片’。
如果片子本身有市场,我们自然愿意给更好的条件。
问题是,这样的片子太少!电影厂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自身的创作导向和市场把握能力?”
省级公司代表的发言,核心思路清晰:强调市场困难,突出自身运营压力,将问题归咎于国产片质量不佳和电影厂创作方向偏差,对于“让利”一事,态度暧昧,实则抗拒。
轮到电影厂联盟发言时,韩三坪没有立刻反驳对方的困难论,而是示意工作人员分发了一份提前准备好的材料。
“孙部长,各位领导,”韩三坪的声音洪亮,带着压抑的怒气:“这是过去三年,联盟内十家主要电影厂,与在座几位老总所在省级公司合作的二十部有一定市场期待的国产片的最终分账数据汇总。”
材料上,列表清晰:影片名、总票房、电影厂最终实收金额。
一眼望去,实收金额比例普遍在30%左右。
而同期部分引进大片,制片方的分账比例往往能接近40%,甚至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更多。
“我想请朱总和大家解释一下,”
韩三坪目光灼灼地盯着魔都电影公司老总:“同样是在中国的电影院放映,为什么国产片的分账比例就要比引进片低10个百分点?这就是你们所谓的‘高度重视、倾力支持’?这就是市场规律?还是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歧视性的不公平条款!”
朱泳德不变,淡淡道:“韩厂长,引进片的操作模式不同,涉及外汇、版权等多种复杂因素,不能简单类比。
而且,引进片往往能带来更高的绝对票房,即使比例相同,电影厂实际收益也可能更高……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可能性。”
中影公司目前的负责人,就是他们沪圈出去的,不怂京爷。
“理论?”珠影厂厂长忍不住拍案而起:“老朱!你别揣着明白装糊涂!我们厂去年那部《英雄无悔》,在你们那儿票房过八百万,我们最后拿到手不到两百五十万!你们层层扣点,各种宣传费、管理费名目繁多,到最后成了一笔糊涂账!这难道也是市场规律?”
长影厂厂长也愤然道:“还有排片问题!我们不少片子,首周末黄金场次寥寥无几,都被你们拿去放那些利润空间更大的片子了!这叫给国产片机会?这叫支持?我看这叫谋杀!”
会议室内顿时充满了火药味。
省级公司老总们纷纷辩解,强调排片要根据市场需求实时调整,指责电影厂不了解影院实际运营等等。
双方争论的焦点,逐渐从“是否让利”转移到了“历史分账是否公平”和“排片是否公正”这两个更具体、也更难缠的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