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身不由己

力劲给出的数据是,国产模具寿命可能不到500次压铸,而进行对比的国际公司正是它收购的意德拉,模板寿命能达到2000次以上。

章阳煦自己看完这条再按照老板的话琢磨,对啊……国内的不行,为什么不能用它买下来的意德拉?

他难以回答老板的问题,连忙又联系内部和力劲对接的工程师团队,但也没得到明确的答案。

如此一个个电话打过去,将近一个小时却始终没有合理的回应。

章阳煦这时候明显感觉到老板的不满,额头有些冒汗的又确认一番之后无奈的给了最终回馈:“俞总,可能是工艺不同,呃,还有,还有……”

俞兴打断道:“‘可能’?连个准确的答案都拿不到吗?”

章阳煦无言以对,压铸机这一块几乎全是力劲的研发力量,公司这边只有几位相关专业背景的负责跟进度,这就很难具体到每个问题上面。

“算了,这份报告重新再研究一份更便于理解的,总裁办那个技术室再扩增搞一搞。”俞兴不再在小问题上纠葛,“我直接问力劲的杜总。”

章阳煦小心应下。

俞兴的情绪不佳,倒不全是因为内部没把东西搞透彻,更因为他在这三页报告里翻来覆去的只看到三个字——得加钱。

除了技术工艺的问题,报告里不少篇幅都谈到预算的增加。

俞兴自己在办公室思考了一会,随即才打给了力劲的副总裁杜耀杰,对方正是力劲与碳硅合作的负责人。

他没有太多客套,很快就把没在内部得到解决的问题提了出来。

“我们确实收购了意德拉,但现在是消化技术,没法直接拿它的模板过来用。”杜耀杰能猜到俞总的疑惑,很认真的解释道,“那些技术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转过来,它们是分散在意大利工厂的设备、生产流程和工程师经验上面的,我们在国内没法完全复刻那些产线。”

他举了个例子:“意德拉模板的热处理要在真空炉里搞12个小时以上的精确控温,但我们在国内的产线没法符合这种工艺的要求。”

“还有机床,意德拉的是德国德玛吉五轴联动机床,平面度误差控制在±0.02mm以内,我们现在用的沈阳机床误差是±0.08mm,这点就直接导致了模板压铸时因为应力集中而出现龟裂。”

“俞总,这些类似问题是收购没法直接解决我们现在情况的原因,而且,意德拉的后续维护也是个问题,像耐磨涂层材料,后期如果从欧洲空运,交货周期也得有一个月的时间,那就没法对碳硅集团的问题快速响应了。”

“我们现在和中科院金属所合作,在搞自己的模板,有些东西和意德拉技术体系也不一样,热处理工艺用的盐浴淬火就是那边没有的。”

“整个项目的处理,我们是消化技术,局部引进,整体创新,所以……时间上确实比预期的要慢。”

杜耀杰的语气很诚恳,不知道俞总能不能理解力劲现在所面临的难处。

听起来有点像是找理由,但不同体系的推陈出新会遇见方方面面的问题。

他见电话另一端的俞总没有声音,念头飞快转动的又举了个例子:“俞总,这里面还存在比较关键的问题,就好像碳硅集团使用国产供应商一样,我们如果从德国力士乐采购专用液压阀组,那就必须搭配专属伺服控制系统,这样捆绑的成本就超过1000万,国产方案只要300万。”

“最为重要的是,力士乐他们只给我们提供黑盒产品,不开放底层控制逻辑,这就让我们没法根据压铸工艺优化液压响应参数,压射速度稳定性误差可能就从±2%上升到±5%,设备性能能做到8成都是好的。”

俞兴听到这里,基本明白了力劲集团现在存在的问题。

但是,这明白之后似乎就让人头疼了。